首页 资讯 > 内容页

美国困境:“再工业化”与美元霸权的两难_焦点快报

时间 : 2023-05-05 06:21:52 来源:证券时报

【和而不同】


(相关资料图)

如果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成功实施,美国实现国际贸易平衡乃至顺差,那此时美元如何向全球输出?如果无法有效输出,那么美元又如何来承担国际核心货币的职责?

韩和元

2008年,破坏力仅次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金融次贷危机爆发。对于这场危机,很多专家学者给出的解释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自二战后而始的、持续几十年的“去工业化”。为此,他们认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在他们看来,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等。

或是受这样的观点影响,翌年,甫一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就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战略。

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这一策略确实有一定效果,至少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凭借对汽车大厂的援助稳定了选票。奥巴马在2012年的连任竞选中严重依赖于对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的救助,挽救了整个中西部工业地区的汽车制造业和相关就业岗位。但美国制造业的回升仍十分缓慢。从总体上来看,“再工业化”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多数行业都比不上金融危机前。

这也让很多美国人为之失望,于是,特朗普的机会来了。2016年的大选中,特朗普喊出“雇美国人,用美国货”的口号,大打制造业牌,给长期失去希望的“铁锈地带”下岗工人提振了信心,振兴制造业在美国有很强的民意基础,这直接导致传统的民主党票仓——“铁锈地带”的选民集体倒戈支持特朗普。随后,制造业群体的利益与特朗普的利益相互强化捆绑。直至今天,这仍是理解特朗普行为的关键。

拜登政府上台后进一步强化对美国制造业的支持,先后颁布《芯片与科学法案》、《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等法案。尤其是2022年8月,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出台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激励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这一措施引发欧盟国家强烈不满。在欧盟看来,拜登的做法与他的前任特朗普并无本质区别,都涉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再工业化”纯粹是以欧洲去工业化为代价。

那么,美国政府为何会执着于推动“再工业化”呢?在此,不妨先看看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注解:再工业化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或可给予我们部分答案。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面对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的低增长、高债务、高失业等多重困境,于当时的美国政府而言,短期内需要实现的目标必然是加快经济复苏,保障就业增长,这也正是“再工业化”战略提出的一个现实原因。奥巴马在推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后,就多次明确提出当时美国最核心、最首要的任务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除此之外,美国意图通过“再工业化”来改善其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无疑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在现有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下,新兴市场承接了发达经济体“去工业化”转移出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相对明显,发达市场制造业则因劳动力成本较高、税额较重等诸多因素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相对不足,最终体现为巨额的贸易逆差。“再工业化”的目的,旨在收窄国际贸易逆差,特朗普甚至期待实现完全的国际贸易平衡,乃至顺差。但也正是源于这点,令美国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种困境。

我们知道,当前的全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如下格局:由于美元是国际核心货币,其他国家就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那么,作为需求方的其他国家,就必须通过出口赚取外汇的形式,来赚取和储备足够的美元。而作为供给方的美国而言,要想确保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则必须以长期贸易逆差的形式输出美元。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是以长期贸易逆差为代价,来实现其美元霸权的。

而在“再工业化”的背景下,于美国而言,就形成了一个新悖论:如果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美国实现国际贸易平衡乃至顺差,那此时美元又当如何向全球输出?如果无法有效输出,那么美元又如何来承担国际核心货币的职责?这时,世界各国为继续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重新锚定一种新的货币,来作为其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这时,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或霸权)必然会随之动摇。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