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江跃中 )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是2010上海世博会主场馆所在地,更是一个“英雄模范辈出的地方”。这里居住着80多位“两弹一星”功臣,70多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60多位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以及不计其数的城市志愿者。近年来,他们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国防教育新模式,打好“红色引擎”组合拳,推动全民国防教育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5月25日,上钢新村街道举办“红心报国”红润国防教育沙龙,邀请曾参与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老前辈、为“上海制造”奉献青春的中流砥柱,还有正在实现“一流核电强国梦”而奋斗的青年才俊,回顾他们经历过的,还有正在发生的点滴故事,与社区居民共同感受一个伟大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也为新时代继续谱写新篇章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资料图片)
图说: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举办“红心报国”红润国防教育沙龙。街道供图
研发“两弹一星”戌责任
“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工程师,当朋友送给他一件小礼物,说能实现某种心愿时,‘我想工作’是他唯一的答案。这不是虚构的故事,对中国第一代核工业人而言,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主持这场沙龙的《新民晚报》军界瞭望专刊编辑兼记者,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会员、国防教育策展人吴健的开场白,道出了“两弹一星”功臣们的拼搏和奉献精神,也让“两弹一星”老功臣代表许震贵的思绪,拉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岁月。
“1964年,我从合肥化学工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电影制片厂报到。刚准备离校回沪休暑假时,突然校领导把我留住不让走了,说分配有重大变化,待上级来人后重新分配。过了两天,我被来人叫到校长室单独谈话,说是经政审,要求我到‘北京第九研究设计院’参加国防建设。问我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许震贵说,“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有种强烈的信仰,就是相信祖国相信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从没有什么讲条件,讲困难,讨价还价一说。只要组织一声令下,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从此,许震贵与研发核武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和他的战友们“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发奋图强”,为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作出了杰出贡献。
许震贵动情地说,“上钢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2002年创立起中国第一家‘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新民晚报》采访报道了我们,还提到了我的名字,老同学看到后辗转联系到我,曾问我‘你一去青海三十多年,音信全无,后悔不?’我的回答是:‘为了祖国,把青春都留在青海,值了!’”
实现“家国一体”话担当
德州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程家月,是上钢三厂的老员工,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初,他进入上钢三厂工作,“当时正是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年代,三钢也是一样,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技术革新、新产品的研发,为我国的军工、民用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三钢生产的螺纹钢筋、汽车大梁板、船板,为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提供了部分原材料的保障,部分三钢生产的1Cr18Ni9Ti、08钒钛稀土、钛合金薄板、坦克板都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航天航空及军用领域,1972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就有我们厂提供的少部分军工板材,长征号运载火箭部分板材也有上钢三厂的产品,成为我们三钢人的骄傲。”
程家月清楚地记得,“艰苦创业、求实进取、勇挑重担、争作贡献”这16个字,是三钢人为之奋斗的精神,“上钢的老一辈工人退休以后,继续为上钢人服务,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上钢的红色精神。”他表示,三钢人的家国情怀,在于有担当甘于奉献,还时时教育下一代,以劳模精神为榜样,学好本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奉献聪明才智。
践行“人民至上”履使命
“如果说221前辈为中国铸造‘核盾牌’,那么你们所从事的是为中国开创‘核动力’,在打造绿色低碳生活,满足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你们有什么样的目标与我们分享吗?”
面对主持人的这个问题,中核集团二二一局上海工作处刘晓勇的回答令人欣喜:“近年来,中核集团顺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自主研发秦山、田湾、福清、大亚湾等国内核电站,以及中核海外核电工程,保障海内外民生电力需求。在核应用民用转化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产生的电能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核电使用寿命为60年,这也是我国核能技术从军事国防向民生领域转化的第三代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我们要继续保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学习老一辈专家‘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信念,为国家的核能国防战略保驾护航。”
本次沙龙活动由浦东新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指导,上钢新村街道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上钢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上海浦东新区戎晖社会服务中心承办。